2014/06/26

【進京實習札記】三年來,獨自旅行出發前的三件事




一、行李三分之一重量二分之一空間的國民外交品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奇妙慣例:每次獨自出國前,總是習慣帶上將近行李三分之一重量和二分之一空間的台灣伴手禮和紀念品,而且這些開銷往往成為除了機票和兌換當地貨幣以外的第三大筆旅行前的支出。第一次這麼做其實只是因為志工計劃簡章上的文字,第二次這麼做是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是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快速拉近距離的簡單做法,第三次(也就是這次)這麼做是因為我希望能將台灣人的熱忱與善意感染給旅途中邂逅的有緣人。

不管去哪,每次一定會跟我外出的是台灣明信片、鳳梨酥和張君雅小妹妹零食系列。而到了歐洲,毛筆、筷子、天燈吊飾、紅包袋、豆乾、小王子麵、鱈魚香絲、小米麻糬、黑糖梅子棒棒糖更是不可少的行囊。這次去的是比較近的北京,然而卻有那麼一些考倒我了,畢竟兩岸交流日益頻繁,旺旺和大潤發都到對岸發展了,究竟還有什麼能讓他們眼睛為之一亮?



二、出發前的24小時夜不眠死不睡之惡習

連續三年的出國前一晚,我幾乎都徹夜未眠!一方面是因為行李箱還空空如也,需要我徹夜來安頓它的寂寞;一方面也因為「反正上了飛機就是要補眠」的古板觀念,所以推論此作法為損益兩平。

如果要再擠出一個看似矯揉造作的理由,大概就是因為「我想在出發前,跟自己說說話。」大三以前的我很少去認真思索「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者「要怎麼做這件事」,卻僅打轉於「我想做這件事」和「我要做這件事」之間。隨著年紀的增長,才發現從前的自己看得太近、想得太短、挖得太淺。


三、人生的證明題:關於「準備」

「人生永遠都沒有準備好的時刻!」聽到這句話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吧,當我們面對號稱「人生第一個重要的考試」時,可能就有人提起這句話。說者想傳達的或許帶有許多不同的意思,但在年幼的國中生耳裡,似乎是「那就這樣吧!」的消極態度,至少當時十四、五歲的我近乎如此解讀。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應該是上了高中以後吧,這句話又常常出現在耳邊。聽起來很正面,像是「所以每個人平時都要好好練身體,因為之後被徵召到戰場,你才有實力獲勝!」

如果整理行李也是一種「準備」,那麼從歷年來的經驗看來,我總屬於前者,那個出發前一天才開始「準備」要塞什麼進行囊的人。其實,對我來說,兩者並不衝突,因為人生本來就有一些事情是準備得來,也有一些事情是準備不來的。就像一直以來我享受的旅行總是「準備不來」的那一種:不是沒有先訂機票或安排住宿的「不準備」,而是旅途中「無法準備」的偶然驚奇與未知美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