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8

【進京實習札記】上工前的第一個挑戰:「北驚地鐵」


如果說平時的北京地鐵是台北捷運的尖峰時間忠孝復興版,那麼尖峰時間的北京地鐵就是台北捷運的十倍跨年夜版了!



第一天的實習還沒真正上工,卻先要面臨在北京工作的最大挑戰!實習生居住的地方離市中心其實不算遠了,但尖峰時間的交通狀況真的很恐怖!於是第一天通勤就花了快一個小時,但明明就只是三個地鐵站的距離,不到七公里的路程,在尖峰時間卻是遙遙無期的漫漫旅程!北京的人口(2100多萬)幾乎等於一個台灣,北京的面積(16410平方公里)也只比半個台灣小一點。順便查了一下北京地鐵每天的平均運客量大約是1000萬人,也就是說,每天都要跟一半的台灣人口擠地鐵


之前去北京城市規劃館,得知北京地鐵第一次營運是在1969年時就非常驚訝,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地鐵系統,也是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地鐵系統。而台灣的台北捷運卻是到了1996年才通車。而台北捷運和北京地鐵也有不少差別:空調的有無或強弱程度、無線網路的有無、充電插座的有無、車廂內的垃圾數量、秒搶位子的「敏捷」程度、刷卡感應的靈敏程度、賣藝人士的有無、對仗標語的普遍程度、袒胸露背男子的有無等,但最大的差異莫非是安全檢查了。



因為北京奧運的關係,2008年北京地鐵開始了安全檢查,而奧運結束之後,這項措施也被保留下來,連液體都要放在奇妙的機器上檢查或者在安檢人員面前喝一口XD,甚至特定幾站的特定時間還有「搜身服務」。這樣的措施有好有壞:麻煩的是每次搭乘地鐵都需要把隨身物品拿下又提上,而尖峰時間更是讓人覺得驚悚,也是造成地鐵站壅塞不已的一大原因!在北京,什麼都可以擠,什麼都可以插,因此當然也包含「放包包和拿包包的插隊」,一恍神還會被一旁大嬸的包包或阿婆的塑膠袋甩到。而好處大概是在鄭捷事件發生後,才讓台灣人深刻感受到的維安議題吧。




以下分享兩個尖峰時間北驚地鐵初體驗心得:

1. 要推!要擠!要凶!
在尖峰時間搭北京地鐵就是個「不推上不了車,不擠下不了車,不凶搭不了車」的概念。如果在此刻使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那可能得跟公司解釋為什麼遲到一個小時了。尖峰時間的地鐵班次密集,但還是很難疏通這1000萬通勤人口,畢竟商業區就集中在幾個大站,因此基於「成功準時抵達公司這場戰役只能贏不能輸」,無人不凶猛,不管是化身沙丁魚還是肉醬,先擠上/下車就是了!

早上八點二十到了地鐵月台,但其實一直到第三班地鐵才勉強成功擠上車。在北京地鐵的爭奪戰中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畫面。第一天就讓我見識到身懷絕技的大媽一號,以螃蟹橫行式的矯健身手側面切入車廂。過了幾天,不在尖峰時間搭地鐵因此有了空位,當下又驚見大媽二號,以蛇行靈活般的巧妙身手,搶先在站立於位子正前方的人放低重心前坐下。當時心裡想著北京地鐵的大媽們在籃球場上的過人技術一定非常不得了!



2. 溢滿人味的車廂和走道

尖峰時間沒有空調的車廂和換線通道佔大多數,因此在塞爆的密閉空間裡,各式混雜的「人味」也就特別濃厚!不只很黏,也很悶,幾乎快要窒息(我真的認真懷疑:真的沒有發生過有人在地鐵昏厥的案例嗎?)也因為人的密度過高,擠上車後不用手握欄杆,人也會剛好被卡住而不會跌倒;走在換線通道時不用怎麼動,人也會前胸貼後背地自動一步步被逼著往前走。



總之,台灣的「客氣」和「溫和有禮」在這尖峰時間就先丟一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